灵寿县夏玉米中后期管理技术建议
当前我县玉米正处于拔节期,平均拔节日期7月19日,全县播种基础较好,长势均衡、个体健壮、墒情充足,为丰产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当前玉米生长特点
1、机械单粒精播面积、亩株数与去年相当。今年全县机播面积占99.5%,其中单粒精量播种面积占99.3%,与去年相当。有效保证了夏玉米播种密度和出苗均匀度。据拔节期调查,全县平均亩株数4000株,与去年相当。
2、肥料施用科学,用量合理。今年全县玉米播种期平均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2.8公斤、氧化钾2.8公斤,用量合理,利于玉米苗期生长。
3、降水较多,墒情充足。全县降水量大,自玉米播种至7月中旬全县平均降雨量199.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7-8成,土壤墒情充足,有利于玉米生长。
4、当前虫害发生相对较轻,褐斑病较重。今年玉米苗期虫害相对较轻,主要为蓟马、二点委夜蛾、瑞典蝇、二代粘虫、棉铃虫,基本得到有效防治。玉米拔节期褐斑病比常年偏重,植保部门及时发布病情预报与防控对策。今后,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容忽视,特别是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二、中后期管理建议
1、肥水管理。一是,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肥关键期,此时期追肥可以促进大穗形成。对于没有底施缓释肥的地块,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在距植株10厘米左右处开沟深施或结合灌溉施用,切忌地表撒施。有条件的地区可使用高地隙施肥机械或采用水肥一体化方式进行追肥,以保证施肥质量、提高肥效;二是,补施花粒肥,高产田或水肥一体化玉米田,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同化产物向籽粒转化效率和数量;三是,保障抽雄期水分供应。玉米抽雄前后是水分临界期和高温敏感期,要科学调配水资源,防止出现“卡脖旱”。
2、病虫防治。重点加强对玉米螟、棉铃虫、二代黏虫、玉米蚜虫、二点委夜蛾、草地贪夜蛾、蓟马等虫害以及褐斑病、茎腐病、玉米锈病、叶斑病等病害的防控。穗期重点做好大小斑病、褐斑病、纹枯病、玉米螟、黏虫、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杀虫、杀菌复配或混合药剂,可降低穗期害虫基数,减轻病害流行程度,防治中后期多种病虫害,实现玉米增产增效。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玉米螟第二代和第三代成虫盛发期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穗期虫害。病虫害防治严格按照所选药剂的使用说明操作,提高防治效果、避免药害发生。鲜食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应以绿色防治为主,尽量选用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技术,使用化学防治时一定要把握好用药时间和浓度。
3、防灾减灾。我县玉米生长期间常年自然灾害较多,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倒伏等,要做好预案在出现灾害后及时指导农民群众抗灾自救。
一是抗旱防涝。土壤出现干旱时,及时浇水。遇强降水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以免土壤水分过多造成玉米植株发育受阻、空秆率增加;二是防治倒伏。浇水前注意天气预报,风前雨前不浇水,以预防倒伏。对于抽雄前轻微茎倒、根倒,植株倾斜幅度小的玉米田,不用人工扶起,可让其自然生长。对于抽雄后茎倒、根倒严重的玉米田,要尽快人工扶起并在根部培土,也可在结穗部位用细线绳2-3株捆扎,使植株相互支撑恢复生长,避免堆压造成死亡。对于抽雄后茎折严重玉米田,要及时收割作为青饲料,如发生在乳熟期后,可及时采摘作为鲜食玉米销售;三是雹灾后的管理。如果玉米田受到雹灾,应及时清理受损叶片和植株,并带出地外。同时,喷施杀菌剂以预防病害。
4、适期收获。根据后期成熟情况、气象条件以及下茬小麦播种时间,合理确定玉米适宜收获时间。在不影响下茬小麦适期播种的情况下,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时间,延长籽粒灌浆、提高粒重、降低含水量,实现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