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文章阅读
灵寿县农业农村局
技术建议第十二期
发布时间:2025-07-21    来源:     发文字号:
【字体: 】    打印

灵寿县夏玉米中后期管理技术建议
今年我县夏玉米平均7月13日进入拔节期。当前玉米整体长势较好,个体健壮,墒情充足。中后期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叶壮秆,提高授粉质量,确保穗多穗大、粒多粒重夺取高产。
一、当前玉米生长特点
1.土壤墒情好。玉米苗期降水较多,自6月13日-7月13日全县平均降水总量168.3毫米,较常年偏多55%左右,土壤墒情好,利于玉米苗期和中后期生长。
2.亩株数增加。播种基础好,全县单粒精量播种面积占99.8%。据拔节期调查,全县平均亩株数4033.6株,比去年同期增加33.5株,具备玉米高产所需的群体基础。
3.病虫轻发生。今年玉米苗期病虫害总体轻发生,个别地块有虫害发生,主要有蓟马、棉铃虫、二点委夜蛾、二代黏虫、褐足角胸叶甲为主。
二、中后期管理建议
1.肥水管理。一是大喇叭口期追施穗肥。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肥关键期,应追施攻穗肥,促进大穗形成。追肥以氮肥为主,每亩追施尿素25-30公斤为宜,在距植株10厘米左右处开沟深施或结合灌溉(或有效降雨)随水施入,切忌地表撒施。安装浅埋滴灌的地块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方式进行追肥,以保证施肥质量、提高肥效;二是补施花粒肥。在玉米开花期补施氮肥,可以提高光合速率、延缓植株衰老。高产田或水肥一体化田块,可以结合浇水追施少量尿素,也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同化产物向籽粒转化的效率;三是保障抽雄期水分供应。玉米抽雄前后是水分临界期和高温敏感期,要科学调配水资源,防止出现“卡脖旱”。
2.病虫防治。穗期重点做好穗腐病、弯孢霉叶斑病、褐斑病、小斑病等病害和玉米螟、棉铃虫、黏虫等虫害的防治。做好玉米中后期“一喷多促”,降低穗期害虫基数,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防治中后期多种病虫害,实现玉米提质增产增效。病虫害防治严格按照所选药剂的使用说明操作,提高防治效果、避免药害发生。鲜食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应以绿色防治为主,应选用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技术,使用化学防治时,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
3.防灾减灾。我县玉米生长期间常年自然灾害较多,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倒伏等,出现灾害后及时做好指导。一是抗旱防涝。土壤出现干旱时及时浇水。遇强降水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以免土壤水分过多造成玉米植株发育受阻、空秆率增加;二是防止倒伏。浇水前注意天气预报,风前雨前不浇水,以预防倒伏。对于抽雄前轻微茎倒、根倒,植株倾斜幅度小的玉米田,不用人工扶起,可让其自然生长。对于抽雄后茎倒、根倒严重的玉米田,要尽快人工扶起并在根部培土;三是玉米受到雹灾,应及时清理受损叶片和植株,并带出地外。同时,喷施杀菌剂以预防病害。
4.适期收获。根据玉米后期成熟情况、气象条件以及下茬小麦播种时间,合理确定玉米适宜收获时间。在不影响下茬小麦适期播种的情况下,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时间,延长籽粒灌浆、提高粒重、降低含水量,实现增产增收。一是采用籽粒机械直收的地块,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应降至28%以下,降低机收破损率;二是鲜食玉米的最佳采收期一般在吐丝后25天内,采收时连同苞叶一起采收果穗;三是青贮玉米的最适收获期一般在蜡熟初期(籽粒乳线达到1/2左右);四是普通粒用玉米收穗后应及时晾晒、储藏,防止长时间堆积导致霉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