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县农业农村局病虫情报第十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防控技术建议
小麦即将进入秋播时期,做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病虫害的第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最经济有效地措施之一。小麦播种期病虫害主要防治对象有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蝼蛄、蛴螬、金针虫、麦蚜等。为确保苗全苗壮,采取“防”与“治”相结合,加强田间管理,现提出以下防控技术建议:
一、农业预防措施
(一)选用抗耐病良种。
合理布局抗耐病品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病虫害的发生。发生全蚀病、黑穗病等病害的麦田不得留作种用。
(二)清洁田园。
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能够减少田间菌源、虫源基数,同时还可破坏灰飞虱的栖息场所,减少病毒病的传播。
(三)深翻灭茬。
深翻 25-30 厘米,2-3 年深翻一次,不仅可改善土壤结构,还可消灭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特别是节节麦、雀麦等恶性杂草发生严重的地块,播前深翻能够有效压低杂草发生基数。
(四)适期晚播。
对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重发田块,适期晚播,可有效减轻病害的侵染,还可有效避开传毒昆虫(灰飞虱、蚜虫)传播丛矮病和黄矮病的盛期。
二、化学防治措施
(一)种子处理。
根据往年病虫害发生情况,可选对路杀虫、杀菌剂或合理复配制剂进行包衣或拌种。药剂有咯菌腈•噻虫胺、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戊唑醇•吡虫啉等。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重的地块,可选三氟吡啶胺、丙硫菌唑·戊唑醇等药剂拌种。
注意事项:拌种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登记剂量和方法使用,确保拌种均匀,晾干后再播种,随拌随用,不宜久放。
(二)封闭除草
播种后出苗前,根据当地草相,选取合适的除草剂(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等)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注意播种时间、天气和墒情,谨防药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