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县农业农村局
技术建议第十九期
技术建议第十九期
迎接挑战,做好“三秋”工作
当前正值“三秋”生产关键阶段,据气象预报,自5日至11日8时,全县平均降雨量193.1毫米,13日以后天气放晴。连续几日的降雨导致玉米无法收获、小麦无法播种,给秋收秋种带来挑战。同时针对降雨后可能出现的土壤板结、湿害、病害滋生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秋收:对于我县山区还没有收获的玉米,倒伏严重的地块应组织动员人工收获,对未倒伏地块建议先不要收,等天气放晴后再收。
平原区沥涝严重的地块,要集中开展沟渠疏通、机械排水,以降低田间水位和土壤持水量,促进耕层散墒。湿度较大但没有明显积水的田块,可以使用履带式玉米收割机进行收割,也可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对现有农机进行改造,通过增大轮胎(履带)接地面积,确保农机在潮湿、泥泞地面正常行走作业;机械不能下地的或者倒伏严重的地块,要抓紧组织人工抢收,力争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收获后及时通风晾晒,防止发芽霉变。
2.秋种:采取“排水散墒、良种包衣、适墒播种、适量播种、适当浅播、科学施肥”等措施,培育小麦壮苗安全越冬。我县小麦播期今年在18日以后。
在适墒整地方面,应特别注意对倒伏的秸秆进行精细粉碎还田,待土壤湿度允许后,及时进行深翻晾墒、翻耕晒垡,使土地较早达到待播状态。黏重土地需要注意耕翻,“宁晚勿烂”。
为节省农时、减少机械作业次数、减轻机械碾压影响,提倡使用可以一次性完成灭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的小麦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对于晚播麦田应施足底肥,提倡增施有机肥,适量增施磷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分蘖成穗率。在播种量方面,要坚持播量服从播期,以密补晚。小麦每晚一天增加一斤播量,最多不能超过50斤。提高播种质量,严格控制播深,以3-4厘米为宜。小麦播种后要根据土壤墒情酌情镇压,待土壤有2至3厘米干土层再镇压,促进种土密接,提高出苗质量。土壤黏重、湿度大的地块不要镇压,以免发生土壤板结,影响麦苗生长。出苗后苗龄较小的麦苗,冬前可酌情采取喷施芸苔素内酯或浇灌越冬水等措施,提高植株抗寒抗旱能力。
此外,由于地块湿度大,利于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原菌和地下害虫繁殖。播种前可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等杀菌杀虫复配高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拌种或包衣,既可减轻土传病害发生,也可对地下害虫起到防治作用。